为切实提升专任教师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7月21日至8月1日,人工智能学院组织开展 “机器人通识与实战” 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紧密围绕教师技能发展需求,全院专任教师积极响应并全程深度参与,最终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阶段:聚焦机器人通识知识的系统夯实
李缙栋老师围绕机器人技术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展开授课。教师们系统学习机器人学核心概念、主流机器人平台架构、关键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运动控制基础,以及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相关概览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技术解析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教师们不仅夯实了理论基础,更实现了知识图谱的更新迭代。专任教师们对机器人技术的整体框架、发展趋势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应用形成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知,为后续实战环节奠定了坚实根基。
第二阶段:培训转向机器人实战技能的集中淬炼
陈淑欣老师带领教师们开展机器人实战演练。参与培训的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实际机器人项目开发全流程,覆盖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到人机交互等关键环节。在导师的针对性指导下,教师们亲手操作主流机器人硬件平台,完成算法调试、代码编写、系统集成与功能测试等实操任务。通过解决预设的真实场景技术难题和完成综合性项目任务,将通识阶段所学迅速转化为动手能力,在真实开发环境中锤炼了机器人系统搭建、编程实现、问题诊断与优化改进等核心实战技能。
作为学院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为核心目标的专项活动,本次培训的核心价值与显著益处多元且深入。在知识层面,通识阶段帮助教师构建起完整、前沿的机器人知识体系,有效弥补了知识盲区,确保专业认知跟上技术发展步伐。在技能层面,实战阶段通过高强度、项目化的动手操作,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机器人平台操作熟练度、算法应用能力、工程化开发能力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了从 “纸上谈兵” 到 “真枪实弹” 的技能跨越。
与此同时,培训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注入新动能。教师掌握的核心通识知识与实战技能可直接反哺教学,助力设计更贴近产业需求、更具挑战性的机器人课程内容与实践项目;同时也为承担机器人相关科研课题、开展技术攻关提供了强有力的能力支撑。分组项目实战还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之间深度交流与技术碰撞,激发创新思维,为未来跨学科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学院发展层面来看,教师队伍在机器人领域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直接增强了学院在机器人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为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卓越机器人工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培训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后续将系统整理培训中形成的技术文档、最佳实践案例、项目代码库及解决方案汇总,供教师持续学习参考。同时鼓励并支持参训教师将所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大纲更新、实验项目设计与科研项目申报中。学院还将持续关注教师反馈,规划后续进阶培训或工作坊,构建教师技能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此次 “机器人通识与实战” 培训是学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集中研修与实战淬炼,教师们不仅收获了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更提升了面向未来的教学胜任力与科研创新力,为学院提升机器人领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