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引领,重塑教学内容,打造实战育人项目体系。
学院按照 “工程入门、工程综合、工程创新” 的顺序,策划贯穿式课程核心项目体系。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东软集团等企业将实际业务中的项目进行筛选与改编,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适配项目。在工程入门阶段,引入如 “企业内部办公系统基础模块开发” 项目,让学生接触企业级项目的初步开发流程;工程综合阶段,以 “电商平台功能优化与拓展” 这类真实且具综合性的项目,引导学生整合知识与技能。企业技术专家定期到学院开展技术分享会,将最新技术和行业趋势融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契合行业发展 。
图1 项目引领式教学体系
学院建立产教融合进阶式项目体系,提供多种阶梯式项目类型。企业与学院共同规划项目,如在脚手架项目中,企业导师线上线下结合,为学生讲解项目技术框架和业务流程,帮助学生搭建项目基础。在综合扩展项目,企业提供真实业务场景和数据,像医疗数据处理项目中,企业提供脱敏后的医疗数据,让学生实践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在创新提升项目里,企业与学生共同研发创新产品或解决方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资源,推动学生创新实践 。
图2 产教融合进阶式项目体系
(二)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实施全学程项目式教学方法及多元化评价 。
学院通过 Scrum 敏捷项目方式规划教学,实施全学程项目引领教学,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与校内教师协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按敏捷开发流程推进项目。在评价学生时,企业从项目成果实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企业还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评价,依据企业用人标准提出反馈,助力学院优化教学 。
图3 Scrum敏捷项目式教学
图4 多元化评价方式
(三)携手企业积极运用AI与大数据技术,全力打造 “智能教、个性学、精准评” 的数字化教学体系。
东软 IT 产业学院积极携手企业,率先将 AI、大数据等新技术全方位融入教学过程,在产业学院课程中,企业深度参与学情诊断与学习路径定制环节。
图5 基于AI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教学体系
东软集团凭借自身在 AI 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学院共同开发了一套智能学情诊断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大量行业案例数据和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利用 AI 算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习惯、兴趣偏好等进行精准分析。企业技术人员定期与学院教师开展交流会议,依据诊断结果,结合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对于在软件开发课程中表现出对前端开发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天赋的学生,系统会推荐诸如高级 Web 界面设计、JavaScript 框架深入应用等进阶课程,并提供相关的项目实践资源。
图6 智能备课系统
在代码审查环节,AI 大模型能快速检测出代码中的潜在问题和不规范之处,并给出优化建议。企业还为学院搭建了专门的技术交流平台,方便学生随时向企业工程师请教在使用 AI 大模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深度合作,借助 AI 大模型辅助,学生项目开发效率提升 30% 以上,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 IT 行业的发展需求。
图7 AI辅助代码审查
(四)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多维度教学资源,助力学生成长。
学院与东软、腾讯无线等四十多家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深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资源共建方面,企业与学院的专业教师组成联合开发团队。以课程开发为例,东软集团凭借在软件开发领域的丰富经验,与学院教师共同梳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合行业最新技术和实际项目需求,开发了如《高级软件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企业工程师将实际项目案例融入其中,像腾讯无线的工程师参与编写移动开发相关教材时,引入了热门 APP 的开发流程和技术要点,使教材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前沿性。在 MOOC 教学资源建设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丰富的行业素材,与学院教师共同录制课程视频、设计在线作业和测试题,打造了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领域的 33 门 MOOC 教学资源。
表1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图8 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软件工程专业)
图9 校企合作开发的MOOC课程资源(软件工程专业)
(五)校企深度合作贯穿教学全程,企业参与教学活动、校园讲座与实训基地建设,全面助力学生成长。
企业工程师在教学活动中深度参与。他们不仅每学期授课 2680 学时,还针对企业定制班开展订单式培养。例如,为埃森哲定制班授课时,企业工程师依据埃森哲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标准,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
图 10 企业导师进课堂深入指导学生实践
图11 企业定制班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此外,企业还积极参与校园活动。企业进校举办 36 场讲座,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趋势。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 294 项中,企业导师从项目选题、方案设计到实施过程,都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 。
图12 企业工程师开展讲座
企业与学院紧密协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高规格的专业学科竞赛。从竞赛主题的确定,到竞赛规则的制定,企业都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结合前沿技术与实际业务需求,确保竞赛内容既具专业性又贴近产业实际。
图13 企业联合开展专业学科竞赛
在筹备阶段,企业不仅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还派遣资深工程师担任评委和指导老师。他们走进校园,开展赛前培训讲座,分享行业经验和技术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竞赛要求,提升参赛技能。例如在某软件开发竞赛中,企业工程师详细介绍最新的开发框架和设计理念,拓宽了学生的技术视野。
竞赛过程中,企业深度参与。企业专家实时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展,为学生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专业指导。这种指导不仅解决了学生当下的问题,还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级的解决方案和思维方式。竞赛结束后,企业依据自身人才选拔标准,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抛出橄榄枝,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实现了从竞赛到人才输送的无缝对接。通过联合举办竞赛,企业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创新的平台,东软 IT 产业学院则借助企业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
图14 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学院建设的 35 家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也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 —— 东软集团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开发环境,企业为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导师,从项目实践的基础技能培训,到实际项目的参与和指导,全程助力学生成长。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同样如此,像腾讯无线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无线通信领域项目的机会,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和项目流程。
图15 产业学院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六)东软 IT 产业学院产学合作成效显著,人才培养成果突出,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对学生而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企业来说,通过参与学院教学和项目指导,能够提前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学院也借助企业资源,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图16 校企联合指导学科竞赛屡创佳绩
东软IT产业学院贯穿式全周期项目引领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明显。学科竞赛方面,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竞赛,主动性逐年提高,参加竞赛的范围广泛,其中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等。多次获“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每年超 500 人次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获得国家级奖项 271 项、省级 744 项。在创新创业方面,近三年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94 项,其中国家级 39 项、省级 82 项,参与学生超 1470 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人次与本专业在校生数占比从2019年的11.39%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33.19%。
近三届东软IT产业学院学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且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可达80%,毕业生的月收入在6500元左右,比全国“非211”同类本科专业的平均薪资高10%-30%。用人单位对产业学院毕业生的评价较高,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