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为明确教学科研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8月28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系在软件园校区A3-206教室召开新学期系部会议。会议由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系主任郑俊生主持,全系部教师共同参会。本次会议系统部署新学期学生管理、教学启动、师生科研实践发展等核心工作内容,为学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础。
会议首先聚焦学生管理与就业情况。郑俊生主任明确素质教师带班计划,强调学生考勤管理细则,强化课堂纪律与学习氛围营造。同时,他特别强调,全系部教师需聚焦学生技术能力培养核心目标,结合机器人开发、AI应用等课程教学与实践项目,将行业前沿技术与岗位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技能实训、项目实战等方式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助力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适配各领域岗位需求筑牢能力根基。
科研方向规划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郑俊生主任指出,学院将围绕五大科研方向深耕发力:一是模式识别与应用,覆盖智能驾驶、疾病预测、智慧教学等场景;二是AOIT领域,聚焦可穿戴设备与体感网技术研发;三是计算机视觉与机器视觉技术突破;四是数据安全与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五是数字化改造及数字孪生(信创)技术落地。五大方向既贴合行业前沿,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全系部教师科研选题与团队建设指明方向。他强调,针对已明确科研方向的教师,鼓励其在现有研究领域持续深耕、深化技术探索与成果积累,同时倡导通过教学研讨、科研交流等形式积极分享研究经验与实践成果,推动全系科研力量协同发展,共同夯实系部科研优势,助力人工智能学院科研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李缙栋副主任强调,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科研发展,不仅为科研工作提供政策支持,还设立专项科研奖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他鼓励全系部教师主动走进实验室,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发掘具有落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深耕技术突破的同时产出更多高质量、有实践意义的学术论文,以科研创新助力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
教学工作部署成为会议核心议题。高志君副主任围绕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启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教学资料提交,明确完成课程标准、课程思政方案、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等材料提交的时间节点,现场通报各课程提交进度,确保教学准备到位;二是课程思政深化,要求以“改进什么、怎么改进”为导向,通过思政案例融入课程设计、社会现实问题与专业内容衔接、国产技术案例教学等方式,每45分钟设计一个思政案例,课后及时积累突发思政教学灵感,期末需体现改进成效;三是课堂质量提升,强调第一堂课打磨与教室环境熟悉,第一周学校与学院将开展线上线下听课巡课,第7周起每周选取两门课程开展15-20分钟教学研讨,围绕数字化课堂、课程思政、考核设计等主题分享经验,实现教学能力双向提升。
此外,会议还明确多项教学关键安排:公布项目引领课程规划,涵盖数据库原理与技术、人工智能项目实战等多门课程,明确开课学期、面向年级与负责人,强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AI融入教学的创新举措成为会议亮点。郑俊生主任介绍,学校教务网站已上线相关支持功能,AI将深度融入课程考核,明确平时与期末考核中AI使用形式、结果评价及人工完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提示词工程能力,涵盖必要性、规范性、细致化与格式化指令设计;鼓励教师开发课程知识库智能问答助手,推动AI问答从理论原理向具象化解释转变,引导学生利用大模型开展作业验证与批判性自查,提升AI辅助学习效能。同时,郑俊生主任总结了假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体应用(教学助手、科研助手、RAG与KAG技术对比)与机器人开发(摄像头控制、语音合成、无人机控制等),助力教师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此次新学期大会既是工作部署会,更是凝心聚力的动员会。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系以“学生为本、科研为基、教学为要”为核心,将学生管理精细化、教学质量标准化、科研方向前沿化、AI融合创新化贯穿学年工作始终。未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系将以五大科研方向为牵引,以课程思政与AI教学融合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持续迈进,书写系部发展新篇章。